原料配比(g/L)
[制备方法]
(1)按照配方分别准确称取各固体药品并用少量的蒸馏水溶解;
(2)将镍盐的溶液在不断搅拌下倒入含络合物的溶液中;
(3)加入还原剂溶液并在搅拌下倒入步骤( 2)的溶液中;
(4)分别将稳定剂、缓冲剂溶液在充分搅拌下倒入步骤(3)的溶液中;
(5)用蒸馏水稀释至计算体积;
(6)用氨水调整pH值至5.8~6.4;
(7)过滤除去镀液中的沉积物,即可使用。
[原料配伍]
本品各组分配比范围为:硫酸镍35~40g、硫酸铜0.2~0.4g、次磷酸钠25~30g、乙酸钠8~10g、柠檬酸三钠25~30g、乳酸22~28mL、丁二酸8~10g、甘氨酸0.01g、氟化氢铵0.2g、碘化钾0.008g、硫脲0.0015g,水加至1L。
其中,硫酸镍和硫酸铜为镀液的主盐;次磷酸钠为还原剂;乙酸钠为缓冲剂;柠檬酸三钠是主络合剂;乳酸为辅助络合剂;丁二酸、甘氨酸和氟化氢铵为联合加速剂;碘化钾、硫脲为稳定剂。
在该配方中,化学镀镍溶液中的主盐是镍盐、铜盐,由硫酸镍NiSO₄·6H₂O和硫酸铜CuSO₄·5H₂O提供化学镀反应过程中所需要的Ni2+和Cu2+。化学镀镍所用的还原剂次磷酸钠含有两个或多个活性氢,还原Ni2+、Cu2+就是靠还原剂的催化脱氢进行的。
在还原剂次磷酸钠作用下,硫酸镍NiSO₄·6H₂O浓度的变化对镀速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硫酸镍浓度的增加镀速会明显提高。镀液中Ni2+浓度的增加,提高了化学镀镍的还原电极电势,由于反应物浓度增大,氧化还原电位正移,反应自由能变化向负方向移动,使反应速率增大,表现为沉积速率加快;当浓度达到35~40g/L时,镀速最高;其后再提高Ni2+浓度,镀液稳定性将下降,易造成镀液自分解。硫酸铜CuSO₄·5H₂O作为镀液的主盐,虽然浓度较低,但对镀速的影响很大。随铜盐浓度的增加镀速会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金属铜对次磷酸根脱氢缺乏催化活性,当镀液中硫酸铜浓度增加时,基体表面铜的沉积数量增加,这就增加了镀层表面非活性部分的比例,能够被表面吸附且能够脱氢的次磷酸根离子减少,使得镀速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化学镀镍铜磷的镀速要比化学镀镍磷合金的速度慢一些。
综上所述,从镀速方面考虑,硫酸镍的用量范围为35~40g/L,硫酸铜的用量范围为0.2~0.4g/L。
还原剂是化学镀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能提供还原镍离子所需要的电子。在酸性镀液中采用的还原剂一般为次磷酸盐。随着次磷酸钠浓度的提高,沉积速率增大,当浓度为25~30g/L时,沉积速率最大;次磷酸钠浓度高于30g/L时,沉积速度降低。这是因为,根据氧化还原的一般原理,增加镀液中次磷酸钠的浓度,使次磷酸根离子的有效浓度增加,提高反应的还原电极电势,使其反应的自由焓更负,表现为沉积速率加快;但当其浓度达到某一极限值后,镀件表面镀层处浓度与液体内部的浓度不同,产生浓差极化,使电位降低,从而出现极限沉积速率和镀液的不稳定性。因此,次磷酸钠含量应在25~30g/L的范围内较好。
化学镀镍溶液中除了主盐与还原剂以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络合剂。镀液性能的差异、寿命长短主要决定于络合剂的选用及其搭配关系。
化学镀镍溶液中的络合剂除了能控制可供反应的游离Ni2+浓度外,还能抑制亚磷酸镍沉淀,提高镀液的稳定性,延长镀液寿命。有些络合剂还兼有缓冲剂和促进剂的作用,能提高镀液的沉积速率,影响镀层的综合性能。通常每种镀液都有一种主络合剂,配以其他的辅助络合剂。从根本上说,化学镀镍溶液在工作中是否稳定,不是单纯依赖镀液中是否加入某种稳定剂,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络合剂的选择、搭配、用量是否合适。因此,选择络合剂不仅要使镀层沉积速率快,而且要使镀液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镀层质量好。Ni2+的络合剂虽然很多,但在化学镀镍溶液中所用的络合剂则要求它们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在溶液中存在的pH值范围能与化学镀工艺要求一致,还存在一定的反应活性即Ni2+在该络合物中晶格能较弱),价格因素也不容忽视。目前,常用的络合剂主要是一些脂肪族羧酸及其取代衍生物,如在酸浴中用柠檬酸、乳酸、丁二酸、苹果酸及甘氨酸等,或用它们的盐类。
镀液中络合剂的含量取决于Ni2+的浓度及所用络合剂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柠檬酸三钠是与镍络合稳定常数较大的络合剂,起主络合剂作用。镀液镀速随柠檬酸三钠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在30g/L左右达到最大值。因此,柠檬酸三钠最佳浓度范围为25~30g/L。
随乳酸浓度的增加,沉积速率逐渐提高,当乳酸含量达28mL/L时沉积速率最大。这种现象与乳酸和镍离子的络合程度有关,乳酸起辅助络合剂作用。当乳酸含量较低时,溶液易分解,沉积速率较低;当乳酸浓度过大时,有效镍离子浓度降低,阻止了镍离子的还原,沉积速率随之下降。因此,乳酸浓度的最佳选取范围是22~28mL/L。
丁二酸的加入可明显提高镀速,在含量为8~10g/L时达到峰值。随后再增加其含量,镀速呈明显下降。丁二酸在镀液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能控制可供反应的游离的镍离子浓度、提高镀液稳定性、延长镀液寿命外,还兼有缓冲剂与促进剂的作用,能提高镀液的沉积速率,影响镀层的综合性能。
根据无机添加剂与有机添加剂的互补作用及交互影响的规律性,甘氨酸与无机物氟化氢铵联合作用效果更好。
化学镀镍溶液是一个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由于种种原因,如局部过热、pH值过高,或某些杂质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在镀液中出现一些活性微粒-催化核心,使镀液发生激烈的自催化反应产生大量Ni-p黑色粉末,导致镀液短期内发生分解,逸出大量气泡,造成不可挽救的经济损失。这些活性微粒往往只有胶体粒子大小,其来源为外部灰尘、烟雾、焊渣、清洗不良带入的脏物、金属屑等。溶液内部产生的氢氧化物(有时pH值并不高却也会局部出现)、碱式盐、亚磷酸氢镍等表面吸附有OH,从而导致溶液中Ni2+与H₂PO在这些粒子表面局部反应析出海绵状的镍。反应式如下:
这些黑色粉末是高效催化剂,它们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与活性,加速了镀液的自 发分解,几分钟内镀液将变成无色或黑色。
稳定剂是一种毒化剂,即反催化剂,只需加入少量就可以抑制镀液自发分解,使施镀过程在控制下有序进行。稳定剂吸附在固体表面抑制次磷酸根的脱氢反应,但不阻止次磷酸盐的氧化作用;稳定剂掩蔽了催化活性中心,阻止了成核反应,但不影响工件表面正常的化学镀过程。稳定剂不能使用过量,过量后轻则减低镀速,重则不再起镀。化学镀镍中常用的稳定剂有一些是含硫的无机物或有机物,某些是含氧化合物等。本品采用碘化钾、硫脲为复合稳定剂。
[产品应用]
本品主要应用于低温化学镀Ni-Cu-p。
将上述配制的Ni-Cu-p溶液应用于低碳钢基材表面实施化学镀Ni-Cu-P,包括除锈、机械打磨、除油、酸洗活化和化学镀等步骤,其中化学镀为超声化学镀。本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除锈:采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溶液浸泡除去试件表面的氧化膜、氧化皮及锈蚀产物至表面无锈迹,用清水冲洗干净。除锈过程中采用的稀盐酸浓度为150~200mL/L,稀硫酸浓度为200~250mL/L。
(2)机械打磨:用砂纸打磨至试件表面无明显划痕。将除锈完毕的试件依次用型号为150#、180#、240#、600#、800#、1000#的砂纸打磨至试片表面无明显划痕。
(3)除油:为了避免影响镀层与试件的结合力,造成爆片、起泡现象以及污染镀液,造成镀液过早分解等问题,需要将试件上的油污除净,本工艺采用碱性除油。
碱液配方为,氢氧化钠20~30g/L,醋酸钠20~30g/L,磷酸三钠20~30g/L,硅酸钠0.4~0.6g/L;碱液温度为60~80℃,处理时间为10min。
(4)酸洗活化:为了使试件在施镀过程中更易吸附镍、磷原子,将上述碱性除油后的试件采用10%的硫酸进行酸洗活化。活化至试件表面冒出细小均匀的气泡。
(5)超声化学镀:活化完毕,将试件放入本品的Ni-Cu-P镀液中进行超声波化学镀。施镀温度为60~70℃,pH值为5.8~6.4,施镀时间为60min,超声波功率330W,频率25~40kHz,镀液装载量1~1.4dm²/L。
[产品特性]
(1)本品所采用的溶液配方环保、无有毒有害的Pb、Cd离子,符合清洁生产环保要求,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劳动环境条件,保护了操作者的安全。
(2)低温工艺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化学镀工艺温度每降低10℃,成本可降低5%~10%,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相同温度下超声波辅助沉积速率明显加快,提高生产效率,改善镀层性能。
(4)化学镀Ni-Cu-p工艺温度低,镀液蒸发量减少,易于维护,减少设备投资。
(5)低温化学镀Ni-Cu-p技术镀速达到14μ m/h,所得镀层胞状物较多,形状规则且均匀,近圆形。细密处紧凑连成片,表面明显平整,镀层光亮性好,耐蚀性、硬度和耐磨性均优于原低碳钢基体。
本文转载自《化学镀液 配方与制备(一)》编著 李东光
(想查询更多表面处理文章,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公众号:易镀,公众号内有更多详细的表面处理文章,欢迎您的订阅)
易镀,十分专业的表面处理信息平台,金属表面处理/镁合金蚀刻剂/镁合金除油剂/镁合金漂白剂/镁合金转化膜/环保铝除灰剂/铝三价铬钝化剂/低磷化学镍/铝中磷化学镍/高磷化学镍/银光剂/银保护等。
表面处理难题可咨询:13600421922(程生)
Copyright © 2021 深圳市恒享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09192382号 技术支持:易百讯 -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