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电镀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从古至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离我们比较近的近代电镀发展史,看看它们是如何发展至今的。
之前为大家介绍了古代表面处理的溯源以及表面处理技术对当时的影响。今天小编带领大家走进近代,了解电镀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创新?在各种企业中如何应用?……
01电镀在军工企业的应用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一批新型的近代企业在中国建立。洋务运动中首先产生的是军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总局、天津军火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号称“四大机器制造局”。其他地方还有规模较小的机器制造局,总数约有40余个。这些军工企业,其生产设备、原材料、燃料、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完全来自外国。所谓“购机器于外洋,募洋匠为师”就是这些工厂的真实写照。
这些军工企业里,规模最大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它初建于1865年,后经迁址扩大,到1891年已发展成 14 个分厂。可以生产火药、水雷、枪炮、子弹、炮弹、钢材、船舰等,揭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序幕。
江南制造局建厂初期编制中有木工、装配、锅炉、模型、装饰、翻砂等工场。装饰工场建于 1869年,聘法国人腊都实为工头。至今还不清楚这个工场的性质,仅知它与表面处理有关,但是不知道是哪些表面处理工种。江南制造局常年有200名油漆匠,自有中国工头带领,是否归属装饰工场洋人工头管理,也不能确定。总之要弄清该局装饰工场的性质,还有待更多资料的发现和考证。
江南制造局生产多种枪炮,为防止枪管、炮管和装配部件锈蚀,制造完毕都要经过“设色”处理,这是一种氧化工艺。即“配合药水,于外径染作非青非红非黑之色,然后频拭以油”。“设色”溶液为“硝强水半两,硝以脱酒半两,酒醇一两,胆矾二两,铁酒一两,各物调和。先用硫水净洗枪管外面,继则用海绒一块,沾此料擦于简面,待干则用硬刷擦光之。”这种“设色”工艺还传进天津机器局和其他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厂房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车间
晚清军工企业最早应用电镀的记载见于1905年出版的魏允泰的《江南制造局记》。据该书第 10 卷“炼钢略”记载,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建设炼钢厂,1893年,从国外引进马丁炉,冶炼制造枪炮和舰艇所用的优质钢材。为进一步提高钢材质量,后又增购一种新型高产炼钢炉及附属设备,同时引进 2000吨水压机、铸辊和镀镍等设备。1903年,正式出产钢成品,1910年,该局出版的产品目录里登载 29种钢材品种,其中就有钢铁镀镍的试条。
镀镍设备附属于炼钢厂,称为“钢盂镀镍房”,为钢厂生产的各种直径的钢盂头进行镀镍,还为新毛瑟小口径枪用子弹头进行镀镍。这是一条很先进的电镀生产线,配备有发电机和分槽使用的电流显示表和调节电流强弱的装置。钢厂的化验房,专用于分析炼钢矿石原料和成品钢的成分,可能也为镀镍溶液进行化验分析。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02电镀在印刷业的应用电镀在军工企业的应用
鸦片战争后,西方宗教人士来华进行传教活动,将西方印刷术传进中国,促使我国老式的雕刻木版印刷术转变为近代铅活字印刷术,同时也将电镀制造汉字字模技术传进我国。
在早期出版的一些西学书籍里,经常介绍电镀在印刷业的应用,这些介绍起自姜别利的电镀汉字字模工艺。姜别利是美国长老会派遣来华主持教会印刷业务的。
在中国传教,需要印刷宗教宣传品,影响印刷效率的最大障碍是汉字笔画复杂,字数太多。一些西方人将精力用于制造汉字字模上,认为只要字模过关,再用西方印刷设备,效率就大幅提高。
美华书馆的电镀汉字字模电镀在印刷业的应用 电镀在军工企业的应用
1858年,姜别利在宁波经过多次试验,取得成功。1859年,花华圣经书房迁往上海,改名美华书馆,用电镀制模和铜版,大量出版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书籍,成为一家著名的外资企业。当时有评论:“电镀铜版,此版在中国首先采用者为宁波花华圣经书房”,“与纸版之用相等而更耐用者,为电镀铜版,美华书馆最先用之。”
电镀工艺最先用于印刷业,还可以从当时出版的电镀文献得到证明。据1868年京师同文馆出版的《格物人门》里“以电铸制印版”条目:“迩来中华上海,亦仿此法(指电铸法制造字模铜版),以木化铜,可垂久远矣,永无模糊糟朽之虞也。”这条文献说明,约在1868 年,上海印刷业已有人用电铸法制造汉字铜模。该书作者丁韪良与上海江南制造局、格致书院的人有交往,在这之前,去上海参观过姜别利的电铸铜版工艺。
姜别利用电铸法制造的汉字字模,字号齐全,形体秀美,有大小字模7种,除美华书馆自用外,还供应京沪两地中外报馆和印刷局,并远销到日、美、英、法等国,俗称“美华字”。姜还赠给京师同文馆一套,用于印刷书籍和官方文件。至今在一些图书馆里,仍能见到美华书馆印刷的书籍,有些书的封面上印有“新铸铜版”字样,表明是用电镀字模印刷的。
电镀在民办印刷企业的应用
晚清时期,我国印刷业应用电铸已很普遍,论时间早和规模大,要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该馆成立于1897年,老板是宁波人鲍氏三兄弟(咸恩、咸昌、咸学),曾在美华书馆学徒,深谙姜别利的电镀技艺。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初,就有简单的电镀试用。1907年,业务扩大,馆内专设电气制版组。1909年,商务印书馆采用照相、铜版刻模和电铸法创制二号楷书铅字,并刻制楷头、方头、隶书体等铅字,被称为“商务字”广泛流行,逐渐取代“香港字”、“美华字”和“美査字”。
1912年,上海印刷企业发展至40余家,多数具有电镀能力。著名的制版企业有华通印铸铅字公司、华兴中西印字房、美新美术制版所、真美制版印刷所、美术工艺制版所、吴永记铜模制作所等,他们的制版技术就是综合应用镌刻、照相和电镀的方法。
当时的大小印刷厂,多数在制版组里设有电镀工种,但规模很小,仅2~3人操作,有时还兼做其他工作。行业之间,严守秘密,生产很落后,镀一块铜版需七八天。1911年,商务印书馆开始用发电机镀铜,时间缩短至七八小时,质量也大为提高。
电镀在官办和公共印刷企业的应用
晚清时期,官办印刷机构有各地的官书局、官印局、官报局以及户部、度支部、邮传部等建立的印刷厂。19世纪中叶,官办机构的一些部门开始应用西方印刷技术,主要有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印书处、度支部印刷局等。
03电镀在首饰业的应用
旧时妇女佩戴的钗环镯链都是纯金制成,但贫困妇女也有以铜质代替。为使铜质首饰酷似真金,早期民间采用传统包金工艺。当电镀传入我国后,一些作坊嫌传统包金手续繁琐,成本较高,纷纷改用新法,称为“新法包金”,一时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流行。在其他地区,如山东、山西等地县城也有此工艺。
关于镀金方法,初期有一种浸渍镀金工艺,在京津两地用得较多,方法是:“用焦性磷酸苏达及绿化金作金浴,以被镀之物浸渍其中,金即附着其上”。后来电镀法也被普遍应用:“即溶衰化金钾(氰化金钾)于水,以电气通过其中,系纯金片于电池之阳极,系被镀之器于阴极,于是阳极之纯金,遂附着于阴极之器面”。
资本雄厚的金银首饰店都自己设有工场,进行电镀作业。普通金店则委托电镜作坊代镀。他们之间都有固定的合作关系,俗称“过行”。清末民初这种电镀作坊,各地很多,稍大的则自称“某某电镀金银号。”当时外国抛光机输人尚少,电镀作坊的机械抛光都以手工进行,强度很大。自1920年代开始,国产抛光机增多,抛光作业才得到迅速发展,这些工人纷纷转行,专门从事五金器具的抛光,并且在电镀业里占有重要位置。
以上便是近代电镀在各大行业的应用,它在美华书馆的电镀汉字字模、电镀在印刷业的应用、电镀在军工企业的应用 、电镀在首饰业的应用等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给人们的带来了便利的生活。
图文来自网络,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1 深圳市恒享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09192382号 技术支持:易百讯 -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