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镀铬,业内人都知道它的独特性能,好比如硬度高、耐磨、耐高温等等,所以,它常常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今天我们来分享它们原理到工艺应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镀铬技术介绍
镀铬,这一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在日常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它究竟有何作用呢?首先,镀铬能够显著提升金属的防锈能力,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此外,它还能显著增加金属表面的硬度,进而增强其耐磨性能,满足各种复杂工况下的使用需求。
◉ 镀铬的作用
铬因其表面易于钝化而展现出强大的耐蚀性,这使得它成为装饰电镀的理想选择,常被用作最外层电镀,其厚度通常仅需0.5-1微米,即所谓的装饰铬。同时,铬还因其高硬度特性,H值达到750-1000,而常被用于需要耐磨的场合,被称为硬铬。
◉ 镀铬的技术用途
镀铬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自行车、日用五金制品、家用电器、仪器仪表、机械以及船舶舱内等领域的外露零件。其抛光后的铬层具有极高的反射系数,可适用于反光镜等应用。
02镀铬的基本原理
◉ 镀铬的阴极过程
镀铬的基本原理涉及复杂的阴极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随着电极电位的逐渐升高,电流密度也随之增加。此时的电极反应为:
在镀铬的阴极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关键的电极反应。首先是氢离子的还原,生成氢气,反应式为:
2H+ → H2
紧接着,随着电极电位的进一步升高,铬离子也开始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铬离子,反应式为:
Cr6+ → Cr3+
◉ 阴极膜生成与演变
在铬层沉积于阴极之前,会首先形成一层薄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层薄膜在阴极上呈现针状形态。当停电后仅1秒,这层薄膜便开始显现,其厚度约为0.1微米。然而,随着停电时间的延长至3-4秒,这层薄膜又逐渐消失,如图3所示。这一现象为我们揭示了镀铬过程中阴极膜的动态变化。
◉ 硫酸的影响与作用
随着镀液中硫酸含量的提升,阴极膜的厚度也会相应增厚。在电极周边,其成分与其他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Cr6+占比65-67%,Cr3+占比22-23%,而SO42-则占比10-12%。若镀液中缺乏硫酸,那么将无法形成阴极膜,取而代之的是氢气的析出,如图1中的曲线1所示。
◉ Cr3+的影响与作用
随着镀液中Cr3+含量的增加,电流效率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在H2SO4浓度为10-12g/l,Cr3+浓度为20g/l,且电流密度控制在60-100A/dm2的范围内时,电流效率可超过25%。此时,能够获得具有镜面般光亮的镀铬层。
◉ H2析出的影响
在常规镀铬过程中,电流的利用效率并不均匀。仅有12-15%的电流真正用于铬层的沉积,而高达80-85%的电流则驱动了氢气的析出。这些析出的氢气不仅会渗入到铬层中,还会深入基体材料数十微米。遗憾的是,氢气的这种渗入会显著降低钢的疲劳强度,降幅可达30-40%。
03镀铬工艺
◉ 常规镀铬工艺
至今,常规镀铬工艺依然被广泛采用。其经典溶液配方包含:250克/升的CrO3、2.5克/升的H2SO4以及3克/升的Cr3+,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镀铬工艺的核心。
◉ 含F-镀铬工艺
采用F-作为催化剂的电解液,可在室温下工作,并适用于滚镀工艺。如配方一:
CrO3:250 g/l
KF:3.5 g/l
工作温度:20℃
电流密度:3-5 A/dm2
此工艺在低温下效果显著。
04镀铬的特性与影响因素
◉ 镀铬的特点
镀铬具有复杂的电化学特性,包括电流效率相对较低但需辅助电极等现象。因为铬与氧具有强大的亲和力,电析过程面临挑战,导致电流效率相对较低。然而,镀铬能够通过使用较大的电流密度进行操作,并借助不溶性阳极来提供有效的金属镀层。
◉ 镀铬过程的特异现象
镀铬过程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特性,例如随着主盐铬酐浓度的增加,电流效率反而下降。而电流密度的提高则会带动电流效率的提升。
◉ 防护-装饰性镀铬
防护装饰性镀铬,除了提供防腐蚀功能之外,还具备很好的装饰效果,是镀铬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类型之一。它通常用于汽车、家居用品等领域,提供兼具防护和外观美化功能。
◉ 镀铬层的种类和标记
在现代电镀技术中,通过在多层镍上微孔或微裂纹镀铬,可以在降低镀层总厚度的同时,获得高耐蚀性的防护装饰镀铬。镀层的标记方法包括基体金属的化学符号、铜和镍的最低厚度以及铬的类型和厚度。例如,Fe/CuNi/Cr表示在钢铁基体上先镀铜和镍,随后覆盖一层铬。
以上便是镀铬技术从原理到工艺应用,通过对其的详细了解,我们可以更好的进行工艺操作,同时提高工艺的质量。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图文来自网络,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1 深圳市恒享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09192382号 技术支持:易百讯 - 深圳网站建设